巨头暗涌,茶饮江湖的年中战报:56亿利润下的“千年老二”上位记
“一杯奶茶,半年狂揽56亿,却仍是‘奶茶界的千年老二’。”这个略显矛盾的标题,恰似两股激流的正面碰撞:一边是冷冰冰、却又触目惊心的财务数字,另一边则是“老二”身份背后,那股难以平息的情绪暗潮。
风起云涌的茶饮江湖,2025开年即显不稳。 1月的茶饮圈,仿佛一夜间变得躁动不安。门店扩张与关停的数据犹如翘翘板,时而剧烈起伏。在许多城市的街头巷尾,社交平台上“一日新开三家,又关两家”的景象已不足为奇,预示着一场激烈的市场洗牌已悄然拉开帷幕。
春风暗度,资本嗅探市场脉搏。 2月的资本市场,犹如一声战鼓擂动,给这个行业带来了第一波震动。古茗在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的消息,如同旋风般席卷了各大加盟商群体。从备货、筹备到抢占黄金铺位,讨论的热度陡然升温,步伐明显加快。
下沉势力崛起,县城夜晚不熄灯。 3月伊始,一张描绘门店分布的“热力图”在行业内流传,下沉市场以惊人的“红度”吸引了所有目光。曾经不起眼的县城,夜晚的街头已是灯牌林立,一家家奶茶店的霓虹闪烁。店员笑着说,即便到了晚上十点半,外卖订单依然络绎不绝,高峰期一天能接二十多单。
展开剩余86%美股敲钟,刷新市场认知。 4月,另一颗重磅炸弹落下——霸王茶姬在美国上市的消息席卷全网。其开盘价之高,令人咋舌。更戏剧性的是,在门店里,顾客点单前询问一句“今天股价怎么样”已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,资本市场的热度与市井的消费热情就这样奇妙地交织在一起。
外卖补贴的洪流,重塑消费习惯。 5月,外卖平台促销活动如洪水般袭来,满减优惠极大地削弱了堂食的吸引力,挤压了排队队伍的长度。配送骑手们忙碌的身影,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,下午两点,保温箱里依然充斥着芒果的香甜与冰块碰撞的清脆声响,奶茶订单源源不断。
年中成绩单,利润与增长的博弈。 6月,年中成绩单正式出炉,营收与利润之间的“差值”被无限放大。是依靠海量货品销售撑起业绩,还是借由加盟费构建利润大厦,一目了然。
蜜雪冰城:平价巨头的稳固逻辑。 提起蜜雪冰城,148亿的营收和27.18亿的利润数据被反复引用。在门店里,一杯四块多的柠檬冰,足以让消费者惊叹其“为何如此赚钱”。我曾于6月中旬采访一位忠实的“雪粉”,他道出了其中的缘由:“便宜、稳定,出杯快。就算极端天气,价格也不会大幅上涨。景区多收一块钱,大家也都能接受。”
从蜜雪冰城的盘面来看,货物销售几乎占据了全部营收的比重,加盟费与设备费则显得微不足道。这种成本结构优势意味着,规模越大,单位成本的压缩能力就越强。
其另一显著优势在于原料端的直采。店员分享道:“新鲜度不输自家餐桌。”产地直运不仅压薄了价差,标准化甜度与冰量刻度也确保了每一次饮品的体验都能精准到位。
在河南一条老街,我曾亲眼目睹两家蜜雪冰城门店相距不到两百米。店长一句轻松的“抢客不怕,流量够大”,背后折射出的是单店模型对市场密度的极高容忍度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那些被忽略的细节。非高峰时段的下午三点,打包区早已备货井然,托盘上的杯盖整齐码放,清洗间水声潺潺。这些看似枯燥却至关重要的“体力活”,是其高效出杯的坚实后盾。
古茗:下沉市场的深度耕耘与冷链壁垒。 回溯至3月,古茗的战略选择则呈现出另一条路径:更深度的下沉。三四线城市门脸愈发密集,省内环线配送车的频次提升至隔天一趟,展现出强大的物流组织力。
4月底,我与一位被拒绝两次才获批的古茗加盟商进行了交流。他形容加盟考核如同“复读”,财务、选址、实操环节一轮又一轮的严苛审查,最终获批的那一刻,感觉就像“拿到了驾照”。
冷链体系是古茗的坚实底盘。鲜果茶的品类特性,决定了冷藏车调度的极致精度。仓库内,温湿度屏幕实时跳动,司机提到“晚到会被罚款”。这种近乎严苛的纪律感,正是其实现低成本运营的另一种体现。
6月底公布的数据印证了其战略的有效性:营收同比上涨四成,利润翻番,悄然迈入万店规模门槛。值得注意的是,其二线及以上城市的门店占比依然克制,这种“慢进快打”的节奏,虽不张扬,却异常高效。
在一个县级市,我听到一位顾客的询问:“今天的芒果新鲜吗?”店员一句“早上刚到仓”的直给回应,比任何广告都更能赢得复购的信任。
当5月的外卖补贴潮延续到6月,古茗也接住了一部分增量。骑手群里的反馈是,其订单稳定,没有剧烈波动的“锯齿”,这说明其后台调度与物料预估已做得颇为充分。
霸王茶姬:海外市场的野心与成本的博弈。 将时间拨回4月,霸王茶姬在美股的敲钟声依旧响亮,社交媒体上的情绪依旧高涨。门店队伍里,时不时有人对着手机刷着K线图,如同观看一场跌宕起伏的球赛。
上半年,其营收曲线依然向上,增速保持在两成出头。然而,利润端却明显收窄。门店扩张带来的近场竞争,如同滴水汇聚成河,单店日销的曲线呈现出明显的起伏。
在苏南一个商场,我目睹了仅一梯之隔的两个霸王茶姬门店。周末中午,两家都排着长队;而工作日午后,则优劣立见。这种“错峰热闹”的景象,也让经营报表显得不够稳定。
二季度,海外业务成为亮点,增长百分比十分亮眼。但与之相对的是,行政与团队搭建的投入也随之加速,成本如潮水般涌来,利润被显著侵蚀。从短期来看,这如同背着沙袋跑步,压力巨大。
5月之后,新品推出的节奏明显加快。联名、区域限定、季节性回归产品轮番登场。消费者在评论区表达着对“好喝且有意思”的反馈,而复购率的高低,则需要等待三个月后的冷数据验证。
我曾就区域限定款的销售情况询问店员,他反馈道:“广东那款柑味很灵,下午上来两箱。”这种小样本的现场回话,为品牌端的试错提供了即时的参考。
行业背景:规模效应下的护城河加深。 回望2025上半年的整个行业背景,开店与倒闭的数据犹如风口中的尘埃,被吹起,也终将落下。11.8万的新开门店与15.7万的关闭门店,并非宏大的叙事,而是每一个商场撤柜、每一次铺位更迭的日常缩影。
有人问,这场“56亿”的巨额利润,究竟意味着什么?我的直觉是,头部品牌的护城河正在变得更厚。低价、高效的工业化能力,以及区域性冷链的组织力,正将竞争从浮夸的文案,拉回到更为基础的仓储与配送层面。
当然,也有人担忧,过度的密度是否会导致品牌内耗?我在某省会城市看到,同一品牌的三家门店“连珠”而立。午高峰时段,三家门店都生意兴隆;而晚九点后,一家逐渐回落,但另两家依然坚挺。这种局部的“不完美”现象,正是扩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副作用。
在数据之外,我们不妨加入一些“烟火气”。某县城店铺租金从每月一万二上涨到一万五,隔壁小吃店老板抱怨道:“奶茶店把客流带来了,也把房东的胃口给养大了。”这类溢出效应,最终会回流到成本报表中。
加盟筛选:从“白名单”到“流水线”。 再来看加盟筛选端的情绪。古茗“百里挑一”的严格筛选标准,成为了热门话题。被拒者在群里晒出自己的操作视频,如同备考一般,这种社会化的选拔机制,无形中提升了整体的执行标准。
蜜雪冰城的供应链故事中,有一个看似冷门的环节:糖浆桶的回收周转编码。每一次扫描才被放行,仓管人员表示,错扫需要填表,这种琐碎至极的管理,却是控制损耗的“最后一厘米”。
外卖大战:短期狂欢与长期承压。 外卖大战犹如潮起潮落,短期的订单飘红让人心情愉悦,但履约成本与补贴的反噬,往往会在两个月后显现。谁能真正撑住毛利率,谁才能稳住加盟商的现金流。
有读者在评论区提问,霸王茶姬为何不参与外卖补贴大战,是否错失良机?我回答,这或许是一种节奏的控制。企业不必每一次都冲入风口,但需要向市场清晰地解释其逻辑,给予耐心一个站得住脚的理由。
财报电话会:工程化词汇下的运营升级。 6月底的财报电话会上,分析师们追问单店模型的变化。回答中出现的“区域密度优化”、“前置仓升级”等工程化词汇,在茶饮行业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。
在合肥的一个前置仓门口,我看到装卸工们搬运箱子,汗珠滴落在地上。平价饮品背后,是实打实的“体力活”,这份不那么浪漫的辛劳,正是将价格锚定在消费者支付意愿的关键。
展望未来:三角博弈与“第二范式”的崛起。 站在2025年的年中,市场呈现出清晰的“三角博弈”态势:“雪王”蜜雪冰城继续高歌猛进;“低调老二”古茗稳步崛起;而“海归型选手”霸王茶姬则试图跨出国门。这场耐力赛,远未结束。
不禁要问,谁是真正的“千年老二”?是古茗以利润与门店双线穿透的姿态,还是霸王茶姬在海外市场曲线救国的想象,亦或是一种随时被刷新座次的流动状态?
我更倾向于将“老二”理解为一种“方法论的第二范式”。低价规模是第一范式,而冷链与加盟筛选则构成了第二范式。或许,出海叙事,将是第三范式的预备课程。
有读者反馈我的分析过于“技术流”,那么,让我们回到街头。一杯四块九的柠檬茶在手,队伍里最常听到的对话是:“加不加冰?”“能不能少甜?”选择权越简单,品牌越安全。
最后,也需提及一些小瑕疵。某些门店垃圾桶满溢、杯托断裂、吸管短缺。这些看似无关大局的“小毛刺”,却会在用户体验上打折扣,并在评论区被无限放大。
年中盘点至此,结论如同一盏黄灯:增长的列车仍在前行,成本的阴影如影随形,股价上的情绪跳跃不定,而门店的灯光,则在夜色中依旧闪烁。谁能穿越下一季的风雨,我们拭目以待。
发布于:天津市启远网配资-场外配资-配资网站查询-股票在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