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族火把节
在大理,火把节主要是彝族、白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。火把节在大理白语中称“付旺勿”,意为“六月尾”,每到这天,很多村寨都会竖起火把,祈求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。家里有老人去世,以火把寄托怀念;有孩子降生,以火把传递祝福。生的祝福、死的礼赞,融入在一年一度的“火把节”里。
白小云 摄
“哎呀!太漂亮了,我给孩子买一把。”在云南大理剑川古城文照街,一位游客开心地对老板李剑云说道。
李剑云是剑川火把制作者,已经从业20余年。只见他店门口排放大大小小的火把及升斗,尤其升斗的色彩十分明艳,让人一看就感受到它传递的热烈情怀。
展开剩余85%“一个星期前开始卖,现在基本卖完了。”李剑云告诉小布。
2003年,李剑云下岗回乡,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。说起和火把的结缘,也是一次偶然,那时母亲去世,火把节将至,他就为母亲扎了一个火把。没想到走在路上,很多人问他卖不卖火把。
“有些自己做了,但是手艺不佳,有些是想以更好的火把传递对亲人的祝福。”在尝试过多个职业后,李剑云想着,“要不试一试,毕竟大家的的确确对火把有需求,我又能做好这件事。”随后,第二年,他便扎了50把火把摆在街上,没想到,很快就卖空了。
他对火把升斗上的描绘有自己的要求,颜料选得“正”,画得好看,而且对顾客的不同需求也考虑周到,真心为他人着想,在县里逐渐积累起了口碑。
就这样,一年又一年,火把扎了一批又一批。“楷书行书篆书隶书我都会写,图案自己研究,比如莲花瓣象征好运连连、石榴象征多子多福……还可以教别人做鱼尾旗,有些人想自己亲手做,但是做不来啊。”李剑云笑着说。
除了卖些小东西,他还给人修伞、修鞋,几乎是什么都干。现在网络上,常用“老品种”来形容一个人身上仍然沉淀着传统、朴实、勤劳的品质和矜矜业业踏实肯干的价值观,他似乎就是那样的“老品种”男人,是千千万万个在生活中摸爬滚打、积极热爱着生活的普通老百姓之一。
李剑云回忆,以前很多人家会在家门口树火把,近年来,县里做了一些统一,让大家到郊外统一去树火把、撒火把,文明过节、安全过节、开心过节。
很多游客来到剑川古城会被这里的文化惊叹,火把节也是他们停留的一个吸引力之一。“这里的包容让我感觉非常温暖,像火一样。”一位游客曾说。
时光轮转,对人们来说,火把节的含义也在发生变化。对很多年轻人、游客来说,这是一种热闹地加入民族地区习俗生活的方式,大家简单又真诚地团聚在一起,以火的名义,拿出心中“火”一样的热情,把好客淳朴的民族性情也展示给异乡的朋友,让大家一起爱上大理。
马雯 摄
大理不止有火把节,三月街、鱼潭会、栽秧节、蝴蝶会、石宝山歌会……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去纪念平凡的日子,让朴素的生活也有闪光。人们骨子里的自强不息和乐观自信,是从土地里慢慢生长出来的、从实践里代代积累的。
在火把节里,我们也能看到白族人最温柔的生活观、生死观。
古城的青石板路上,阳光悠悠行过,接替月亮的班。月亮看着地上欢乐的人们,也开心地送给大家一片片“白月光”。“我要送你白月光”,就像《风也可温柔》唱的那样,“我们曾说过的话,你要记得……”
加入大理的火把节吧,去热爱,去绽放,去“生活”。
【剑川白族火把节掠影】
苏金泉/摄
出生的小孩第一次抱到别人家里,人家要送给娃娃鸡蛋、红糖、米、笔墨等,祝福小孩健康成长、学业有成
石宝山歌会上表演火把节纸斗的演员
竖火把时,大火把上会插上花红果、海棠果、五彩旗和南瓜花
夜幕降临,寓意美好生活的火把被点燃了。同时,他们也会在家里竖起一个小火把以示庆祝
晚饭后,村里人相聚在燃烧的火把下,各显才艺,祝福来年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,日子越来越好
燃烧的火把下面,人们载歌载舞,享受美好的生活
接受火的洗礼
撰文:马雯
编辑:马雯
发布于:北京市启远网配资-场外配资-配资网站查询-股票在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